陳志堅

在倉敷遇上了備前燒

Decrease Font Size Increase Font Size 文字大小 列印
IMG_5694 IMG_5695

IMG_5699

盒子上這種顏色叫「紺色」(kon iro),是日本傳統上其中一種常見的顏色。

 

剛過去的6月去了日本的京都和四国旅行。因開車的車程頗長,所以沿途找了幾個位於日本中部(在日本稱為「中国地方」)的城鎮過夜休息。其中在岡山県 倉敷市(Kurashiki-shi)睡了一個晚上後,翌日早上趁還有時間不用趕路,便逛了當地著名的古老街道「美觀地區」。就在那裡閒逛時遇到一位大叔 跟小狗散步。我上前逗小狗玩了一會,跟他閒聊了幾句。後來因為好奇而走進了他身後的店,再聊一下之後,才知道他就是那家賣「備前燒」的店的老闆。

 

IMG_5697

 

我之前從來沒有留意過「備前燒」(bizenyaki) 這種日本傳統的陶器。跟老闆聊天後,才發現它的魅力。原來製作備前燒的方法,竟然由一千多年前平安時代一直沿用至今,可以說是一門十分原始的工藝。備前燒 跟一般陶器最大的不同之處,就是單純使用各種不同的泥土,配合不同的木材所生出的火,用長時間慢速加熱和降溫的方法燒出成品。簡單來說,它的原材料就只有 「泥土」和「火」兩樣。備前燒不會在陶器表面加釉(一種玻璃物質,用來彌補陶器防水性不好的缺點),也不作繪畫。

但是備前燒並不單調。每一件備前燒上都有原始味很濃的花紋和顏色。這些花紋和顏色,並非人工加上,而是透過燒的過程自然產生出來的!當然製作備前燒 的工匠會利用各種技巧,燒出心中的花紋和顏色:例如泥土的種類(不同地方、深度、甚至保存時間不同的泥土,所含的礦物質都不一樣,因此燒出來的顏色也不盡 相同);木材的種類(不同的木材燒出的溫度,產生的灰的大小、在窯內飄散的方式等也會影響燒出來的花紋及顏色);放陶器的位置(靠近火種的會高溫多灰等。 溫度會影響顏色,而灰燼會附在陶器的表面,形成粒狀的花紋);陶器的方向(例如我買的杯子內的藍色,就是把杯子反過來燒,讓杯內缺少氧氣的情況下所燒出來 的顏色)。可是就算用了這麼多的技巧,工匠也不能完全控制燒出來的花紋及顏色。因為窯內的狀況是無人可以完全控制得到的。一半人為,一半自然,這正是備前 燒的魅力所在。

 

IMG_5698 IMG_5706

在相片中隱若看到的金色,肉眼看更沉著,但又不失華麗。

 

製作備前燒的工匠,通常會花一星期以上的時間,根據預先想好的擺放方法,把陶器放入窯內。然後會花上長達兩星期的時間,把窯內溫度慢慢提升,然後慢 慢降溫,期間窯內的火要不斷燃燒,這樣燒出來的陶器才會堅固。老闆說,備前燒含金屬的成分比一般陶瓷器高,輕敲會有像金屬的高而尖的聲音。而備前燒只要不 是急速加熱或冷却,一般都比陶瓷器堅固、耐用,甚至掉在地上也不易打破!但是正因為製作時間長,工序煩複,所以一般來說工匠每年最多都只會燒兩次,不能作 大量生產,因此成品的價格會比較高。

聽了這麼多,我也忍不住買了一個小杯子回來。剛才已經提到,小杯子的內部是缺氧下燒成的藍色。杯外是火燄一般自然佈滿表面的泥土色的花紋,其中一處 隱約透出一線金色。杯的表面都是粗獷原始的質感,杯底有一個「の」的模樣。這些都讓我每次拿起它時,想起窯內火舌亂舞、灰燼飄落的光景。而最令我著迷的, 是它那「一半人為,一半自然,不到最後也不知道結果」的過程。當時聽著老闆的解說,我立即聯想到拍底片的過程:把底片塞進相機,拍之前花半天前思後想,拍 的時候全情投入忘了程序,拍完後若有所失的期待沖曬,看到照片後無盡的失落,但有時卻「驚喜」若狂!(我依希記得錢包大概是想到這邊時掏出來的……)

 

這個從倉敷帶回來的備前燒,時刻提醒我「以真實之物,創造真實之物」的意義。每次細看它,都會讓我一點一點地重溫那種感動。

感動了,才會有力量讓我繼續拍照。

真的很感謝那位健談的老闆呢!

 

相關資料:

「備前燒」——「人間國寶」伊勢崎淳的世界

備前焼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